查看原文
其他

嘉宾新著先睹(26-3)|曹二博雅班学生给周恩来作文打分,最高分是?

2018-03-01 周恩来 曹二学生 文汇讲堂

栏口词

“嘉宾新著先睹”栏目前天起刊发第26位嘉宾,即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(文汇讲堂第23期主讲嘉宾)先生在2017年为《周恩来南开中学岁月》所写的序,并刊发周恩来17岁所写的作文《海军说》,18岁所写的《诚能动物论》,这是周恩来中学时期(1913-1917)的53篇论说文(文言文)中的两篇,今刊发1916年所写——《本校开演讲大会说》,通过评介四位演讲者的风格,突出了演讲对教育的作用。


同时分享上海曹杨二中博雅班7位学生代表的感言,看今日的青年学子如何评价百年前同龄的周恩来之作?真可谓“少年强则国家强”!亦感谢丁蕾老师的指导和支持。


感谢天津南开中学对此组稿件的大力支持,并以此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。本栏目下周将继续刊发更权威且感人的纪念报道。


《周恩来南开中学岁月》天津南开中学编著 中央文献出版社 2017年1月出版  售价68元;《周恩来南开中学论说文集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 天津南开中学联合编译 人民出版社  2014年出版


正文选刊

40 本校开演说大会说

(一九一六年十月)


原文    

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。月晕而风,础润而雨,宇宙之鸣也以时变。凄凄切切,呼号奋发,晚秋之鸣,以气凛冽意萧条也。忽奔腾而砰澎〔湃〕,若怒吼而涌翻委蛇,源于一发而不可止,江海之鸣也。风挠草木之鸣,水荡峡崖之响,或击之,或梗之,要皆激之使鸣耳。


人之于言也亦然,有不得已者而后言。言为心之声,或歌或哭,凡出乎口而为声者,必其中有郁而弗克泄者乎!执笔兰台,太史公之鸣也以文。痛哭流涕,贾长沙之鸣也以泪。至常山之舌,正学之口,其鸣也以言,言为鸣之善者也。故传曰:天将以夫子为木铎,信乎言之益也。宣尼设教,列言语于四科。其所谓言语者,非克应对敏速,巧言如簧而已,实借以鸣不平也。


共和肇造,作不平鸣者,实繁有徒,其得闻而在吾校者,厥惟是期之演说大会焉。时、马二先生以其演说鸣,伉、尹二先生以其滑稽鸣,其鸣之高出世俗,浸淫乎长沙、曼倩之流与否?吾不敢知也。但知四先生之鸣善矣。且其鸣之之道虽异,而归于言语则一也。是以时先生之言出,涕泪滂沱,悲哀一室;闻马先生之言,则发奋为雄,咸思自励;逮尹、伉二先生至,愁云惨淡之会,转拨开为鼓掌欢呼之所矣。


呜呼!诸生之善变乎?众先生之善鸣乎?退而思之,怅怅若有所失。及读曾涤生风俗之厚薄奚自乎?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向而已语,不禁跃起曰:噫!在是矣。夫风俗之厚薄系乎人心,人心之转移系乎教育,教育得当,则一国之风俗与其厚,反之则薄。


今学校之教育,非仅以高头讲章所能毕乃事也,于是有科外之智识输灌青年,演说其一也。聆演说而感动之士,则或因是达善鸣善为之才,矫其昔日之弊,洞明今日之国家,抱乐观于斯世,引拯危为己责。风俗之颓,人心之险,其亦或因是而返敦厚醇质也,则斯鸣为不虚矣。而诸先生其涤生之所谓一二人乎?则视乎与会者之若何领悟耳。


然则教育之责,善鸣之士不綦重哉!至若诸先生之辞也,或以悲,或以庄,或以谐,要皆合乎今日之所急。悲者极其哀,吾惧其流入悲观,非吾之所谓悲。乐者极其乐,吾虑其乐其所乐,非吾之所谓乐。吾之悲乐,乃集其旨而合于庄者之言。然则庄者其尤也,四先生之鸣信善矣,不知聆者和其声,而使之鸣国家之盛耶,抑将如秋风卷落叶,了无迹于胸中,而使之自鸣其不幸耶?吾将于与斯会者卜之。


▲1914年周恩来在南开中学(左);1919年五四时期的周恩来(右)


▲“南开三剑客”中的周恩来和吴国桢



白话文


一般说来事物处在不平稳的地方就会发出声音。月亮四周出现光晕,就是要刮风的征候,柱下石湿润起来,预示天将下雨,天地万物发出声音都是按照时令而变化。晚秋时节昆虫的鸣叫时而凄凄切切,时而呼啸激昂,只是因为气候的寒冷和意境的萧条罢了。忽然变得汹涌澎湃,就好像在怒吼然后像蛇舞一样上下翻卷,从微小的波动开始而不能停下来,这是江海在发出轰鸣。风吹树木的声响,水击山崖的声音,时而发出击打的声音,时而发出阻塞的声音,这些都是因为被阻挡了所以发出声音。


人的发生也同样如此,往往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才出声。诉说心声,或者吟唱或者哭泣,凡是从嘴里发出声音,一定是因为内心有郁结但是又不能发泄啊!撰述史书,太史公司马迁也是通过书写的方式来抒发心中的不平。痛哭流涕,贾谊通过流泪的方式抒发心中的不快。等到安禄山叛乱的时候,颜杲卿宁死不屈被割掉舌头,和后世理学的弘扬,都是通过言论而抒发心中的理想,言论才是表达的最高境界。所以《论语》说:上天借孔子来宣扬大道,言论确实是有益处的。孔门设四种科目,德行、言语、政事、文学,言语位列其一。他所说的言语并不是能够迅速反应、应对如流、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,而是借此抒发心中的不平罢了。


共和刚刚建立,实在有很多抒发心中不平的人,我听说了在我们学校,他们都参加了这一期的演说大会。时子周、马千里二先生通过发表演说抒发心中的不平,伉乃如、尹劭询先生通过表演抒发心中的不快,他们的不平高出凡俗,是不是受到了贾谊、东方朔的熏陶呢?我不知道。但是我知道四位先生表达心声的水平很高。虽然四位先生抒发心中不平的办法不一样,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,那就是通过语言。于是时子周先生言论一出,大家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,心情悲愤;听了马千里先生的一席话,大家就要发愤图强,勤学多思,自强自立;等到尹、伉二位先生到了,这种使人感到忧愁、压抑的气氛渐渐散开,转而变成大家志气高涨,鼓掌欢呼了。


唉!难道是众先生的言辞善于变化吗?难道是众先生善于表达吗?退身思考,我因为感到不得其解而不痛快。等读到曾国藩的社会风俗的淳厚或暴戾源自哪里呢,通常来自先驱者对于新思维模式、价值观的塑造和扩散的话语时,我不禁一跃而起说:啊!对啊!。社会风俗的淳厚或则暴戾在于人心,人心是否变化在于教育,如果教育得当,那么人心淳厚,反之则鄙薄。


现在学校的教育,并不是仅仅通过普通的讲义教材就能完成的,于是就要有其他科学知识来灌输给广大青年,演说就是其中的一个方法。聆听演说而受到感动的人,大约是因为善于表达的人感动了他们,纠正了他们过去的错误,使他们洞察明白当今的国家形势,对现在的社会持乐观的态度,把拯救国家当作自己的责任。风俗衰颓,人心险恶,言说也可以使他们返回到质朴淳厚之中,那么这种演说就不是没有效用的。那么诸位先生是不是曾国藩先生所说的先驱者呢?那么就看看到场的人领悟到什么了。


那么现在教育的责任,就落在这些善于表达的人身上了。像诸位先生言辞,要么悲痛,要么庄重,要么风趣,都符合了现在的急切需要。悲痛者极其的悲哀,我害怕他们变成悲观,这并不是我所认为的悲。乐观的人极其快乐,我担心他们高兴的事情,并不是我所认为的乐。我所认为的悲痛和快乐,是把这些观点汇合到一起,而呈现出得庄重的言辞。既然这样,那么庄重的言辞尤其重要,四位先生确实都善于表达,但不知道聆听者是否能应和着他们的声音,然后宣扬国家昌盛之道呢,还是就像秋风卷起落叶,心中没有留下一丝痕迹,只是抒发个人的不幸呢?我将和参加这次演说大会的人共同拭目以待。


▲丁二班获全校作文大赛第一名后合影,严修亲题“含英咀华”以资奖励。照片中手持匾额的左侧学生为周恩来(1915年)


▲周恩来(后排右一)在日本与南开中学的同学合影


解读              

“说”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文体,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。1916年10月4日,南开中学举行演说大会,周恩来于会后不久写作此文,就演说的意义发表自己的见解。


正如当时教师评语中所言,“制局从昌黎送孟东野序脱胎”。作者在文章的前两段,模仿了唐代文坛泰斗韩愈《送孟东野序》开篇,以比兴的手法,先说“物不得其平则鸣”,再谈“人之于言也亦然”。列举司马迁、贾谊等人为例,强调“其所谓言语者,非克应对敏速,巧言如簧而已。实借以鸣不平也”的道理,为下文进一步阐发演说的意义做铺垫。第三段中,作者用细腻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南开中学演说大会的盛况,尤其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时子周、马千里、尹劭询、伉乃如等四位先生的非凡谈吐,所谓“时先生之言出,涕泪滂沱,悲哀一室;闻马先生之言,则发奋为雄,咸思自励;逮尹、伉二先生至,愁云惨淡之会,转拨开为鼓掌欢呼之所矣”。读其文,遥想其情其景,不禁令人心向往之。


作者在文章后半部分集中笔墨议论演说的意义。他借用曾国藩“风俗之厚薄奚自乎!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向”的言论,强调社会风俗的淳厚或暴戾,通常和领导者的价值观紧密相关,社会进步的力量,通常也来自于少数先驱者对新思维模式、价值观的塑造和扩散。作者将演说与“人心之所向”及“风俗之厚薄”紧密联系起来,把演说可以影响人心转移,进而影响风俗厚薄的积极意义十分清晰地表达出来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(谢明)


▲周恩来与曾任《校风》主编陈钢




上海曹杨二中学生感言

评《海军说》


评分:90分


周恩来总理在一个世纪前就能有如此远见卓识,确实让人敬佩。真理是永恒的,百年前的“兴海军,强中华”之论于今日之世界依然适用。美军敢肆意畅游于我南海,日军敢于占领我钓鱼岛,均是见我海军势微而步步进犯。诚然,近年来,我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长足发展,取得了明显的进步,但问题依然存在——装备的次一流、操作和战术水平的落后都使我国难于世界一流海军强国抗衡。不否认进步,但更应看到不足。不要被盲目的自信蒙蔽双眼,不要被过分的“爱国”情怀冲昏了头脑,在中华民族的复兴道路上,更应当积蓄力量,加强海军力量的建设,才能摆脱外媒口中“穿着短裤的世界强国”之称号,才能不辜负周总理的期许。

(高一5班 郭泽宇)



评《诚能动物论》


评分:95分


譬如《礼记》之中所描述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脩睦,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……货恶其弃於地也,不必藏於己,力恶其不出於身也,不必为己,是故谋闭而不与,盗窃乱贼而不作,故外户而不闭,是谓大同。”唯有抛却私心,弃绝私利,强不执弱,众不劫寡,无贵无贱,一视同仁,如此纷争方息,人心方定,而国家安定,国际和平。“发于言,著于行,无丝毫假借,无智利相扰。一人行之,而众人服之;一国守之,而万邦协之。若是则虚诈绝,诳伪逃,无人我之分,鲜名利之见,相跻于大同之境;种界破,国界灭,相趋于和平之途;利私之竞争消,真我之面目见。”如此明者不以智胜,暗者不以愚败,弱者不以迫畏,强者不以力尽。


而当世之人如阮籍《大人先生传》中描述:“造音以乱声,作色以诡形,外易其貌,内隐其情。怀欲以求多,诈伪以要名;君立而虐兴,臣设而贼生。坐制礼法,束缚下民。欺愚诳拙,藏智自神。强者睽视而凌暴,弱者憔悴而事人。假廉而成贪,内险而外仁,罪至不悔过,幸遇则自矜。驰此以奏除,故循滞而不振。”表里不一,虚情诈伪,又何其使人愤恨无奈。洋洒千文,唯勉励人人待人以诚,则天下方能跻于大同。

          (高一5班 单书晴)


评分:96分


读罢周恩来18岁时所作《诚能动物论》,心中感慨良多。且不说其扎实的语言功底与清晰的行文思路,他那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,便已超越了一干同龄人。试问,当今社会以“将来出而任国事,整社会”为目的的青年学子能有几何?


退一步而言。若说他这份一心为公、心系苍生的胸怀是环境造就、时局所迫,那么更令我惊叹的,便是他洞悉时事的独到的眼光。“三子之以诚名,非三子之力,众人之功也。”


与他人千篇一律的对孔子、耶稣与释迦牟尼的赞颂不同,18岁的周恩来不做盲目的崇拜,将一切的根本归结于众人的功劳。这也暗合了社会、国家的治理原则:一个人的想法与力量是单薄的,想要做成大事,必须借助与听取民众的力量。他站在思维的高处,静静地书写着振聋发聩的篇章。但毕竟正值年轻气盛的年华,文中有些措辞锋芒太露,如:“其智可悯,其愚不可及也”等。有些语句所说也太过绝对,有“空想”的嫌疑。

(高二4班 朱亦清)


评分:95分


我赞佩于马克思17岁所作毕业论文《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》,它把目光投射到“为人类福利而劳动”,体现了一个青年人顶天立地的气概。同样地,周恩来总理18岁的文言论说文《诚能动物论》,其说理的严密、批判的犀利、意志的坚定也令人叹服。周总理,这名南开中学的普通学生,学问敦厚,用古代东方的语言阐述自己对世界三大信仰的理解;针砭时弊,列举古今中外的事例名言,指出“秉天道,尽人事”的重要性和人民群众的巨大作用;笃守矢志,表达了自己用可贵的真诚坦坦荡荡做人、做事、报国的胸怀。


历史在前进,青春的活力只会一代代接替而不会丧失。18岁的周总理具有的品质与现代的优秀青年具备的品质是一致的。而我们的条件更加优越,舞台更加宽广,不如立定一个“诚”字,为个人的理想奋斗,也为社会的发展奉献——正如同周总理后来正是以这样的理想与品格接触马克思主义,并为之奋斗到共和国之星冉冉升起的时刻。

 (高二5班 张家诚)


▲《周恩来青少年论说文集》英、日、法文版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


评《本校开演讲大会说》


评分:95分


风俗之厚薄在于人心,人心之转移在于教育,而言语可以动人,使“聆者和其声,而鸣之国家之盛也”,就这样周恩来先生巧妙地将“言语”与“教育”联系在一起。少年强则国强,我们少年是教育的核心,也是教育的主体,可以看出“为中华崛起的读书”的周恩来先生无论何时都是将民族、国家放在心中,无时无刻不在以言语动人!言语,是一条坚韧的纽带,建立了一个个独立个体精神上的联系,跨越百年时空,依然能触摸到那颗热忱的赤子之心;言语,是连绵浑厚的钟声,念念不忘,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唤醒,更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共鸣!


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,是“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”,由他及我,由我及他:在用心地倾听另一个生命形态、内涵与质量的过程中,去反观自身,认识、塑造自我的生命。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,不把视野局限于我这个渺小的个体,洞今日之国家,引拯危为己责。愿我们在被言语所动,被唤醒,与共鸣之际,亦能动人!

 (高一5班 徐诺 )


评分:95


读罢全文,为文中展现出的真知灼见所折服,亦惊叹于周恩来于18岁便能有如此见解。立论乃非常,文采亦斐然。即使是今人,也未必会有如此清明犀利的眼光,更何况是百年前,中国正处动荡混乱之中,尚是民智未开的时代。周恩来作为一个少年,放眼世界强国、评析海陆军之意义、陈述国之弊病与挫败、为海军建设谋划方略、与文尾疾呼传达出的恳切之情,无不令人动容敬佩。在那个时代,得有周恩来这般的少年,是中国之幸事,而中国之崛起亦可由他们身上看到光亮与希望啊。


斗胆指出论述的略有不足之处,若有不当,深表歉意。文章对于国力的论述止于军力(以海军为主),此乃表面。如果能对国家体制稍提一二,或许能使论述更完善而全面。最后,再次致以敬意。我们作为当今的少年人,也当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精神,学习那一颗赤诚正直之心,为祖国之繁盛,贡献出自己的力量。

(高二4班 陈奕琳)


评分:90


读罢一百年前,风华正茂的青年周恩来的作文,他对“本校开演说大会”之说,本身就是一篇言之有据、言之有理的精彩演讲稿。他作文中提及的观点,也让我陷入了思考。演说作为表达的媒介,并不是指“能够迅速反应,对答如流却冠冕堂皇的说辞”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,反复自我批判,自我反驳后形成的,传递着人的思想。政治家通过演说获得百姓支持,企业家通过演说吸引潜在客户,文学家通过演说阐述文字所不能及……而为人师者,更是用或优美或严谨的语言诠释贤人哲言和先进的科学理念,在言传身教中探讨诗史时事,潜移默化地培养学子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,激发他们心中的理想抱负。


短短一篇作文,已能显示出当年与我们同龄的作者卓尔不群的才华和广阔的胸怀。当然,读了这篇作文,也再次让我深刻理解“学而不思则罔”的道理。

(高二5班 王羽晨)



▲《敬业》第2期封面



栏目嘉宾阵容(刊发不分先后、继续扩容中,颜色标注者已刊发):


文化社科:赵启正、江晓原、谢宇、彭凯平、季卫东、杨燕迪、文军…

国际:苏格、俞新天、刘鸿武、杨剑、潘光、王义桅、冯绍雷…

历史:熊月之、苏智良、郭小凌、姚大力…

哲学:冯俊、杨国荣、倪培民、吴新文、童世骏、顾红亮…

经济:权衡、陈宪、高帆  …

文学:孙甘露、汪涌豪、戴从容、蔡天新、罗岗 …


(感谢新著责编及所在各大出版社支持!)





相关链接:

嘉宾新著先睹①|江晓原:在数字城堡遇见戈尔和斯诺登

嘉宾新著先睹②|冯俊:让外国人知道怎样的人是“中国共产党员”?

嘉宾新著先睹③|吴新文:中国吸纳马克思主义100年后,中国和世界怎样了?

嘉宾新著先睹④|孙甘露:思南馆中,和唐朝杜甫一起吟诗过腊八节、冬至小长假

嘉宾新著先睹⑤|王义桅:中国梦如何再造中国的同时再造世界

嘉宾新著先睹⑥|苏智良:饶家驹是谁?30万上海难民80年前因他而幸存

嘉宾新著先睹⑦|童世骏: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五条理由

嘉宾新著先睹⑧|权衡:如何迎接和促动世界经济周期第六长波到来?

嘉宾新著先睹⑨|潘光:纳粹曾要求日本人消灭全部在沪犹太人

嘉宾新著先睹⑩|戴从容:诺奖会垂青爱尔兰作家班维尔,“人类想主宰世界,世界却转过脸去”

嘉宾新著先睹⑪|顾红亮:“平庸的恶”源于当代人责任漂移和责任替代

嘉宾新著先睹⑫|汪涌豪:为何传统文论求直觉神妙,弃理性逻辑?

嘉宾新著先睹⑬|刘鸿武:中非合力,非洲从全球发展“负担”到全球发展“机遇”

嘉宾新著先睹⑭|文军:西方“身体社会学”繁花20余年,从理性人开始转向

嘉宾新著先睹⑮|季卫东:寻找能保障自由的非自由条件,向英语世界介绍中国法治秩序30年努力

嘉宾新著先睹⑯|陈宪:培育企业家精神,“双创”的本质是“试错”

嘉宾新著先睹⑰|杨国荣:从既成性与生成性的统一看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延续

嘉宾新著先睹⑱|谢宇:美国科学在衰退吗?数据和统计内外的证明

嘉宾新著先睹⑲|蔡天新:总被远方吸引,数学教授旅欧作诗百余首

嘉宾新著先睹⑳|冯绍雷:大欧亚伙伴关系下的“一带一路”的空间构建,具有多大理论挑战?

嘉宾新著先睹(21)|杨剑:具有“五项全能”的科学家群体,在全球治理中如何“亮剑”?

嘉宾新著先睹(22)|倪培民: 树一个路标,让英文读者在与《论语》互动中开拓自我

嘉宾新著先睹(23)|彭凯平:心理学家最新结论,美貌与幸福或负相关

嘉宾新著先睹(24)|杨燕迪:莫扎特、贝多芬…他们的音乐,对孩童容易,对音乐家太难

嘉宾新著先睹(25)|俞新天:中国民间外交要广交深交国外中产阶级

嘉宾新著先睹(26-1)|赵启正:中学生周恩来在1915年提出的“海军强国”梦是怎样的构想?

嘉宾新著先睹(26-2)|周恩来得奖作文:乱世中如何守住“诚”?


栏目策划、编审|李念

微信编辑|袁琭璐





wenhuijiangtang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